《黄帝内经》云: 夏三月,此谓蕃秀,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。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,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,使气得泄,若所爱在外,此夏气之应,养长之道也。逆之则伤心,秋为痎疟,奉收者少,冬至重病。
三伏天是如何界定的呢? 从夏至日(阳历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)后第三庚日为初伏(有十天),第四庚日为中伏(有的年是十天,有的年是二十天),立秋(阳历八月七日或八日)后第一庚日为三伏,有十天)
三伏天气候特点,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,又潮湿闷热的季节,在这个时间段人体是很容易生病甚至会把病根遗留到秋冬天发病,《黄帝内经》四气调侯大论篇中对夏季养生这样写道: 夏三月,此谓蕃秀,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。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,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,使气得泄,若所爱在外,此夏气之应,养长之道也。逆之则伤心,秋为痎疟,奉收者少,冬至重病。因此我们顺应天时和节气养生和治未病就显得尤其重要。三伏天究竟该如何养生呢?建议从
以下几个方面:
一,情志。
三伏天高温酷暑,阳气浮越,易汗出淋漓,伤津耗气,耗阳亡阴,导致人体阴阳失衡,表现在情志上人容易心情烦躁,精神萎靡。因此我们要顺应三伏阳气旺盛的特点,振作精神,不要生厌倦之心,注意气的宣泄,免生郁结。同时也要注意调节情绪,不要因事情繁多而生急躁·恼怒之情,正所谓不急不躁,免助阳起暴冲而伤正气。在三伏暑蒸气耗的季节,若能自我调养出这样的心境,自然可以凉从心生,健康长寿了。即所谓‘心静自然凉“的哲理也。
二,饮食。
三伏天的饮食较之其他季节尤为重要。三伏天,人稍劳作或运动,就大量出汗,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。因此,补水养生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。其次要清热解暑,吃西瓜,黄瓜,苦瓜,梨子等新鲜蔬菜和水果。还要多食赤小豆,绿豆,薏苡仁扁豆荷叶等以此来解暑利湿,健脾和胃。还要适当吃一些高蛋白的饮食如鸡鸭鱼。切记不要饮酒和过食冰凉饮品,会伤脾胃肠道而腹泻和秋疟。
三,起居。
三伏天自然界阳盛阴弱,因此每天早点起床,以顺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,宜晚点睡,以顺应阴气沉潜缓慢的自然规律。这样睡眠相对不足,要通过午休来作适当的补充,午睡可以使你疲劳消除,精神焕发,可更好地适应午后的工作。
四,适当锻炼。
三伏天由于气温太高,动则汗出,因此不宜高强度锻炼,最好到大自然中去,步山径,抚松竹,弄流泉,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清新和清凉。还可以读书习字,品茶吟诗,抚琴作画,等等陶冶情操,愉悦身心,无不是三伏天养生的好方法。
五,冬病夏治。
冬季常发的以及一些阳虚阴盛的疾病,如老年慢性支气管炎,哮喘,风湿病,肾阳虚等疾病往往可以通过伏夏的调养,使病情得以好转。即《黄帝内经》“春夏养阳”的养生观念。因为夏季是阳气旺盛的时候,此时予以治疗,可以使患者的阳气很快充实,增强机体抗病能力。
六。三伏天防空调病。
夏季,自然界阳气正足,温度、湿度都比较高,人体为了调节环境温度,就需要适时开合汗毛孔,将体内多余的湿热排出体外。但是,现在我们人为地制造出了一种人工环境--空调,当我们从炎炎烈日的环境下,突然进入到温度很低的室内,就会使本来正常排泄汗水的毛孔突然关闭。这种关闭由于来的很突然,在关闭过程中,会造成两个后果,第一是将冷气寒气一同闭在了体内;二是导致本来正常的排汗功能中断。体质不好的就会生病了,这种病就是夏季的风寒感冒,出现浑身肌肉酸痛,头痛,关节痛,咳嗽,无汗,恶寒发热等,异常难受。这种情况最好是服中药发汗解表,汗出则愈。不要动辄就输液,而且输液效果不好,对健康是没有好处的。
因此,我们要遵循,春生,夏长,秋收,冬藏 的自然规律,顺应四时阴阳特性而养生,从之则柯疾不生,是为得道。